5月11日至12日,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布會暨第十七屆農業環境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并發布了《2024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報告顯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和農業強國建設的全面推進,我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成效顯著,農業碳排放實現總量和強度雙降。
報告指出,自1994年起,我國政府共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理事會提交了7次全國溫室氣體排放變化情況,清單數據表明,我國農業碳排放實現總量和強度雙降,這主要得益于一系列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低碳政策措施的實施,表明我國農業活動對全國溫室氣體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我國圍繞種養業減排降碳、農用地碳匯提升、生物質能和綠色農機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等方面,有序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減排固碳取得新進展,有力支撐農業農村低碳轉型。
種養業減排降碳方面,針對稻田CH4減排,圍繞秸稈快腐、微生物菌劑、高產低排放品個人空間種篩選和節水灌溉建立了氣候智慧型減排增教學碳技術體系;針對反芻動物腸道發酵CH4排放量大、減排技術缺乏等問題,開展腸道發酵CH4排放抑制技術創新及研分享發,繼續降低單位畜產品CH4排放強度;在畜禽糞便管理減排方面,2021年,全國96個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效降低糞污處理過程中CH4和N2O排放。
報告顯示,我國農用土壤發揮了重要的碳匯功能,固碳增九宮格匯技術得到有效推廣,土壤固碳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當前,土壤固碳增匯技術主要分為有機物料添加技術、優化耕作技術和精準灌溉技術等,尤其以有機物料添加技術的1對1教學碳匯效果突出,通過向土壤中人為添加外源有機物質以幫助土壤固碳,包括秸稈還田,畜禽糞肥還田和綠肥還田等技術。
我國農村生物質能產業體系逐步構建,生物質發電保持持續增長,裝機總規模達到2952萬千瓦時,占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3.2%,發電量達到1326億千瓦時。全國大型沼氣工程保有量達到7395處,年產氣14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燃料建成多個萬噸級生產示范基地,加工站點達到2664處,產能1260多萬噸,推廣生物質炊事取暖爐具約1600萬臺。
報告指出,我國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時租會議035》,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是國家適應戰略的優先事項。通過開展農業防災減災、農業適應技術與研發等政策規劃與行動實施,提升了我國農業抵御氣候變化不利影響、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實力。
報告總結了農業農村領域低碳發展典型案例,并采用生命周聚會期評估方法,對小麥、蘋果、綠茶、牛奶等農產品開展碳足跡核算,提出減排措施建議。
展望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方向,報告建議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攻關低碳發展關鍵技術和減污降碳、豐產減排的生產模式;推進農業農村低碳標準化工作,以科學監測和評估引領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強化農業農村低碳發展韌性等。
據介紹,報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聯合相關研究單位共同發布,旨在綜合評估農業農村低碳發展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和綠色低碳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