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去九宮格共享空間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水環境治理_中國網

四月時節,草木蔥蘢,流水澹澹,鳥鳴啁啾……在長江、黃河與珠江的入海口,三角洲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折射出上海、山東、廣東等地生態保護工作的成效,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草木蔥蘢,生機盎然。近日,記者來到長江、黃河與珠江的入海口,聆聽三角洲的生態保護故事,探訪上海、山東、廣東等地如何守護好三角洲濕地這一獨特生態系統,讓三角洲濕地發揮重要的生態功能。

長江入海口——

濕地鳥蹁躚 村鎮河道美

長江入海處,春回崇明島。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崇明島最東端、長江口訪談與東海交匯處。

搖曳的蘆葦間,不時有黑尾白腹的鸻鷸展翅、覓食。保護區工作人員賁前方介紹,這里是我國規模最大、最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灘涂濕地之一,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江水系和東海近岸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和繁育場所。

多年前,保護區生態環境一度受互花米草蔓延影響。2013年起,保護區開展生態治理修復工程,營造具有棲息地效應的生境島嶼56個,修復營造河漫灘優質生境近45萬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保護區內共記錄到水鳥101種37.86萬余只次,比2022年度增加了9種18.65萬余只次。

從崇明島出發,沿著滬陜高速,抵達長江口南岸,再沿著長江向西北而行,就到達了寶山區羅涇鎮塘灣村。

九宮格

春光正好,點點黃花嫩芽從綠草間冒出,這里栽種著超100個品種的萱草,還配建了木棧道、景觀花橋、萱草花田、林下花帶和花田溫室等。“等到五六月萱草開花,這里就是一片花海,周邊的許多游客都會過來打卡。”塘灣村村委會工作人員趙超宇介紹。

迎著和煦春風,穿過林間小道,來到獲評上海市“最美河道”的三仙溝。船頭,護河員持網兜打撈雜草;岸邊,三兩村民在休憩。

難以想象的是,曾經的三仙溝還屬于黑臭河道。此前,村莊生活污水、農田用水直排河道造成污染,三仙溝水質一度為劣Ⅴ類。

為改善環境、修復生態,羅涇鎮集中力量對三仙溝開展整治。在截污控源的同時建設生態駁岸、清理黑臭淤泥。在此基礎上,三仙溝構建水生森林凈化系統、水生物基網凈化系統、生態溝攔截凈化系統等進行河道生態修復,重塑河道水體生態時租空間凈化功能。如今的三仙溝,已成為居民與游客的休閑好去處。

寶山區生態環境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羅涇鎮正在打造長江口綠色小鎮,鎮里聯動域內五村通路治水,打通陸上約21公里的慢行休閑道,探索水上特色游。此外,羅涇鎮將借鑒三仙溝河道修復經驗,持續推進171條共145公里河道岸線生態示范河道治理。

黃河入海口——

全天候監測 多方位呵護

春風拂面,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派生機盎然。

沿路前行,柳樹伸展著柔嫩的枝條;木棧橋兩側,蘆葦隨風搖曳。淺灘之上,鷗鳥群集,鳴叫聲此起彼伏。

“這段時間,許多鳥兒飛到這兒來,開始繁育后代。”保護區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杰說,“3月11日那天,我們在這里觀察到今年第一只東方白鸛雛鳥破殼而出。”在生態監測中心的大屏幕上,候鳥的情況清晰可見。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建立,總面積1530平方公里。“東方白鸛對生態環境要求極小樹屋高,它們來到保護區安家,是因為這里的生態環境和棲息條件越來越好。”趙亞杰說。

然而,多年前并非這番景象。2010年,互花米草開始在保護區內迅速擴張。“互花米草嚴重侵占了鹽地堿蓬、海草床等植被的生存空間,鳥類棲息地、覓食地大量減少,影響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安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說。

2016年以來,保護區所在地山東東營市聯合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結合野外實地勘測調查,摸清了黃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機制,探索出“圍淹+刈割”“刈割+翻耕”等治理技術,并陸續實施治理工程,有效遏制了互花米草泛濫的勢頭。

經過治理,許多鳥兒又飛回來了。“我們借助‘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搭建鳥類動態實時監測系統。”趙亞杰說,“春天正是東方白鸛繁殖的關鍵期,如果監測發現濕地內食物不夠,我們就要及時通過人工增殖等方式確保幼鳥健康安全成長。”截至目前,保護區內共設立35處鳥類監控、49處濕地監控、28處人為活動監控、36處林火監控。今年保護區計劃設立107處視頻監控,實現保護區監控全覆蓋,同時,搭建無人機自動巡航系統,提升保護監管能力。

近年來,保護區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鳥類種數由建區時的187種增至2023年的373種,其中,觀測到繁殖的東方白鸛幼鳥數已累計超過3000只。

珠江入海口——

濱海花盛開 鳥棲紅樹林

左邊是一列次第吐出新葉的細葉榕,右邊是一字排開、紅花盛放的木棉,中間的路被設計成“自然教育小徑”,一群身穿校服的小學生正談論著剛結束的游學。拂面而來的是暖熱海風,耳邊不絕的是歡快鳥鳴,腳邊匍匐有致的是各色花朵……這些,共同構成了南沙濕地生機勃勃的4月。

“再往深處走,還有更多我們這兒特有的美景在等著呢!”南沙濕地景區業務經理萬珺說。

位于廣東廣州市最南端的南沙濕地,地處珠江入海口,在南沙區萬頃沙鎮十八涌與十九涌之間,總面積近1萬畝,是廣州市面積最大的濱海濕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保存較好的濱海河口濕地。萬珺介紹,特定的地理經緯度與河口濕地咸淡水交界的生態條件,使南沙濕地食物充沛,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

“來南沙濕地,一年四季都有看頭,所謂‘春探鳥巢、夏賞荷花、秋聽蘆葦、冬觀水鳥’。”萬珺說。說話間,來到一排濱海廊道上。景區搭建了高到廊頂的隔離木欄,通過窗洞遠眺,淺灘里立著一群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用望遠鏡仔細一數,有20只之多。

據介紹,南沙濕地常年生活著3萬多只鳥兒,每年前來越冬的候鳥有10萬多只。萬珺介紹,濕地水域還能通過與外部隔開的水閘調節深淺,為各類水鳥提供食物。

精心的呵護由來已久。“我們制定了《南沙區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2022—2030年)》,在嚴格保護現有紅樹林基礎上,積極開展紅樹林營造和修復,持續擴大紅樹林面積和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目前濕地的紅樹林總面積已擴大到198.18公頃,濕地成為全市紅樹林分布最大的區域。”南沙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

登上濕地游船,沿著水道駛向濕地深處。秋茄、木欖等本地紅樹已開花結果,不時有鷺鳥從眼前飛過;再往前是引種的無瓣海桑,樹干高大,茂密成林,雨過天晴之時,林間水汽蒸騰,云霧繚繞,徜徉其中觀鳥賞景,讓人陶醉。

這樣的好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前來棲息。據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原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統計,南沙濕九宮格地監測發現鳥類185種,前來過冬的候鳥數量占廣州市候鳥總數50%以上,一些候鳥甚至成了留鳥。

獨特的自然生態,也受到廣大游客歡迎。南沙區依托生態優勢推出的自然觀光、科普研學、休閑旅游、戶外拓展等產品受到周邊地區眾多游客歡迎。“平時,我們既注意合理控制人流,又不斷宣傳‘無痕濕地’的游玩理念,讓游客與濕地生物共享自然之美。”萬珺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