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的巴山冷杉如陣列般直插云霄,正午的陽光透過密集的樹冠,斑駁地灑在腳下濕漉漉的苔蘚、地衣和落葉上。踩著松軟的泥土,記者行走于神農架林區金猴嶺的原始密林,不知從何處流出的細流在林間叮咚匯集,逐漸形成蜿蜒流淌的淙淙小溪,在更遠處形成嘩嘩飛瀑,再通過四通八達的地下暗河體系流入江河。
撥動地球儀,你會發現位于北緯31°的神農架是一個“另類”。同緯度的陸地大都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植被稀疏,而這里卻以91.12%的森林覆蓋率成為動植物的天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神農架林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錨定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開展了一系列實踐與探索——
保護做加法,厚植生態高地本色
金色的陽光照耀青翠的群山,潺潺的溪水輕撫斑斕的卵石,一只只黃燦燦的金絲猴蹦蹦跳跳來到小溪邊,有的伏身低頭喝清水,有的撥開草叢摘嫩葉,有的攀上樹枝蕩秋千,好不怡然自得。
“跟動物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特別治愈的事情。天天與‘國寶’打交道,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這是讓很多人都羨慕的事。”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工作人員李書航說,今年他參與了第四次神農架金絲猴生境監測與種群調查,更覺這些“高山精靈”值得倍加珍愛。
1990年,神農架金絲猴為5群、501只,棲息地164平方公里。2005年,增至8群、1282只,棲息地189平方公里。2019年,達10群、1471只,棲息地354平方公里。最近這次調查顯示,神農架金絲猴已發展至11個種群、1618只,棲息地面積擴大到401平方公里。
從人工“喚引”,到建設生態廊道擴大生境;從科普教育,到自然保護地聯盟……神農架的一系列金絲猴保護舉措,換來了其種群、數量、棲息地面積的穩步增加。作為神農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和指示性物種,金絲猴的命運變遷是神農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特別是2016年神農架國家公園開展試點工作以來,神農架生態保護的舉措與力度前所未有。2023年5月,《神農架林區自然生態保護和統籌發展規劃》出臺,確定了世界級自然保護地(Ⅰ級核心區、Ⅱ級核心區、緩沖區)、一般自然保護地和生態管控區“三類五檔”管控分區,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真正做到“哪些地方能干什么,哪些地方不能干什么”一目了然。
神農架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格保護138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設立森林動態監測樣地60個,完成森林撫育2.4萬畝、退化林修復29.7萬畝、封山育林102.86萬畝。
“天上有衛星、空中有飛機、山上有哨所、路口有探頭、林內有巡護,我們利用科技手段全方位加強生態保護。”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彭林鵬介紹,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涵蓋一個綜合數據庫、一個網絡平臺、一張國家公園底圖、“多應用”的“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與應用體系。
保護區有界線,但動植物生活繁衍的范圍卻向周邊輻射。神農架深化區域協作,成立“鄂西渝東毗鄰自然保護地聯盟”,強化與周邊巫山、竹山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聯防保護。
神農架以全國0.03%的面積,擁有了全國11.7%的維管束植物種類、8.95%的脊椎動物種類,以湖北省1.75%的面積擁有了全省76.1%的維管束植物種類、63.64%的脊椎動物種類。2023年7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授予神農架“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稱號。
開發做減法,守護華中綠肺原色
清晨六點多,漫步于群山環抱的大九湖濕地,在倒映著藍天白云的“天空之鏡”,三三兩兩的天鵝不時游過。徐來的清風,搖動了花草和枝葉,也吹皺了平靜的水面。
大九湖區域是北亞熱帶面積最大、海拔最高、保存最完好、沉積最久遠的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濕地生態系統,濕地泥炭層最大厚度達3.5米,記錄著1.6萬年來的氣候變化,是研究華中地區氣候演變的“自然檔案館”。
很難想象,在十多年前,這些濕地多為農田,山麓之下是熙攘的集鎮與散布的民居。
“如今的大九湖,是退田還濕、湖進人退的結果。”神農架林區大九湖鎮鎮長盧琳告訴記者,早在1986年至1992年,1對1教學當地居民墾荒造田,近7萬畝的濕地、草地及灌木林地變成了耕地。黨的十八大以來,近400戶居民整村生態移民搬遷,在20公里外的坪阡村建設大九湖新集鎮,把大九湖濕地還給了自然。
如今,神農架堅持分區分級分類管控和負面清單管理,世界級自然保護地Ⅰ級核心區嚴禁人類活動,Ⅱ級核心區沒有新增旅游接待設施,緩沖區減量疏解,一般自然保護地加強保護,生態管控區承接西南部旅游集散功能。木魚、大九湖、紅坪、下谷4個鄉鎮,堅持地產不批、民宿限批、農房慎批的發展原則。同時,推動松柏、陽日、講座新華、宋洛4個鄉鎮協調聯動發展。
比如,作為減量疏解型鄉鎮的木魚鎮,調整優化后總建筑面積從56.77萬平方米降為31.14萬平方米,降幅45%。
神農架曾為國家提供商品木材370萬立方米。路修到哪里,林木就伐到哪里。如今,運送木材出山的老路,早已變為護林防火的生命之路、科普研學的求知之路。林區的森林覆蓋率從最低時的63.5%增加到91.12%。莽莽林海中,30%的地區仍是人類從未涉足的區域。
民生做乘法,共享綠色發展底色
會議室出租7月以來,90后姑娘彭海欽在自家的餐飲店、民宿、特產店和文化公司間來回張羅,忙個不停。
2014年,從湖北民族大學國畫專業畢業的彭海欽,曾在不同公司輾轉打工。三年后,她果斷返鄉創業,用自己的畫筆扮靚了坪阡古鎮的一面面外墻,描繪了神農架厚重的歷史與壯闊的當下。“以前從沒想過自己會當老板。現在,只要把旅游旺季的節奏把握好,在家好好做,比在外打工強得多。”她說。
“在老集鎮上,我開了家賓館,有50間房,但條件一般。搬遷時,鎮上組織我們到麗江、莫干山考察學習,我就決心把握這次機會發展高品質的特色民宿。”生態移民黎發軍如今已成為一家智慧民宿的主理人,“現在,‘星空房’一晚價格1100元,還很搶手。”
7月3日,夜幕降臨,惠民廣場上人頭攢動。“這不,吃完晚飯帶著孩子來看《鹽道往事》,這些節目都是鄉親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我以前也參加過呢!”民宿老板王麗一手抱著孩子,一手舉著手機開起直播。
舞臺后方更是熱鬧,換服裝、理道具、對臺詞,都在寫著“豐”字的茅屋里進行。同為民宿老板的覃萬凰參演多次,“講古鹽道的演完了,后面還有我的節目哩!”覃萬凰一邊換戲服,一邊留意著臺上,生怕錯過上場時間。
“一到晚上七點半,老老少少都來這里看節目。目前,已演了200多場,觀眾超過60萬人次。”盧琳介紹,很多移民都吃上了“旅游飯”,“走在這坪阡古鎮的街道上,你撞見的除了游客,就是民宿老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3年,神農架林區重點景區接待游客438萬人次、增長48%,直接旅游收入18.05億元、增長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湖北省排第一。
風險做除法,提升基因寶庫成色
白云出岫,青峰連天。
神農架是萬物生發的“物種王國”,這里幾乎囊括了東至日本、南至西雙版納、西至喜馬拉雅山、北至漠河的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物種。
在海拔2905米的神農頂民兵哨,身著迷彩服的哨兵肖勇雙手緊握望遠鏡,在瞭望塔上向神農谷、陰峪河、太子埡等方向瞭望。在神農架林區,小樹屋森林防火是“天大小樹屋的事情”。肖勇的辦公桌上,厚厚的一摞文件,記錄著他和同事的工作日常。
防火,要靠人力更要靠科技。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搭建林火監測預警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感知和人工巡護等方式,實時監測和預警森林火災。除了衛星盯防之外,在重點區域布設的5個遠紅外熱成像視頻監控和246個林下火監測點,在無山體遮擋情況下,能夠實現半徑10公里范圍內的火點智能識別和自動精準定位。一旦出現火情,可以迅速制定最優滅火方案。
神農架林區86%的輸配電線路穿越森林,“樹線矛盾”在林區火災隱患中占比較大。“汛期我最擔心的就是這條線路。”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神農架供電公司紅坪供電所所長楊維奇,領著所里的“線路長”與紅坪林場柏杉園管護站、蛇草坪管護站“林長”共同對10千伏柏野線開展“雙長”融合巡護工作。
他們一邊留意樹木的健康狀況和野生動物遺留的蹤跡,一邊抬頭查看輸電線路與樹木是否有火災隱患。由于經常共同巡護,他們的配合已非常默契。
2022年,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部門與國網神農架供電公司打破部門壁壘,在全區推動資源保護林長制和電網巡檢線路長制雙向融合。在現有172名林長、135名線路長的基礎上建立了“雙長”巡視、檢修、宣傳、科技融合機制,將電力架空線路通道、林火阻隔通道“二合一”。目前,已建成“雙通道”4條,170公里電力線路通道已納入林火阻隔帶規劃。
松材線蟲病被視為“松樹癌癥”,松樹感染后最快40天就會枯死。2017年以來,神農架通過“以蟲防蟲”的方式,在轄區投放花絨寄甲成蟲200余萬頭、蟲卵3000多萬粒,通過防治松材線蟲的中間宿主松墨天牛,成功把松材線蟲病拒之門外。
這些“蟲兵”都來自神農架林業有害生物天敵繁育場,這家集科研、開發、培育、生產、銷售“昆蟲天敵”于一體的科研機構,已成功繁育銀杏大蠶蛾等害蟲的天敵。
神農架林家教場地區堅決守牢生物多樣性、森林防火、生態、水、水環境、旅游容量“六類安全底線”,實現連續44年無較大森林火災、森林家教場地病蟲害、人為破壞資源案件的“三無”目標。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地處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正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上,鋪展著華中生態高地的綠色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