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發布《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基本規范》,這是國家層面首個關于家庭養老床位的服務標準,為城鄉各地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設置養老床位及開展相關服務提供了工作指引。所謂家庭養老床位服務,是指讓六十歲以上失能老年人將床位“從機構搬回家”,通過養老床位登記入冊,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依托,實現上門照護與遠程支持、智能輔助等相結合,最大限度保障老人生命安全,讓他們不離開熟悉的環境就能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實現高質量的“原居”養老。
眾所周知,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其中農村老年人口達到1.2億人以上。由于農村老人“養老不離家”的思想根深蒂固,相較于城市他們的經濟基礎又相對薄弱,所以絕大多數個人空間農村老人都會以“居家”“原居”的養老方式來度過晚年。
但是近年來,農村“空心化”趨勢變得明顯,“養兒防老”的基礎已不牢固;加上農村老人普遍曾長期從事重體力的農事勞動,晚年失能、半失能的情況多、程度高,農村家庭面臨的照料負擔重;同時,農村的醫療護理、生活照料等資源又相對匱乏,這些都導致傳統的“原居”養老變得困難重重,成為我國城鄉養老服務體系中的短板。
要在短期內改變農村老人的養老方式或健康狀況并不現實,因此,因地制宜、精準提升農村失能老人的“原居”養老質量,探索設置家庭養老床位等新模式,將專業照護服務更多地送到農村家庭中去,就顯得迫在眉睫了。據統計,“十四五”期間,民政部、財政部就組織實施了居家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截至2024年底,已經累計支持184個地區建設35.8萬張家庭養老床位。可以說,這種為失能老年人居家養老提供專業化照護服務的模式已經初步確立起來。
對于農村而言,國家層面的服務規范剛剛確定,各地農村的情況又千差萬別,家庭養老床位服務的相關工作都還在初步探索中,所以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特別關注:
首先,要加強科技應用,讓智慧化設備共享空間入戶,縮小城鄉醫療資源間的差距。由于農村面積大、人口分散,有限醫療資源難以覆蓋所有居家養老人員,所以在增設家庭養老床位的同時,盡可能為每個床位都安裝緊急呼叫器、生命體征監測帶和門磁、煙霧報警器、燃氣感應報警器等智能化設備,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將上門照護與遠程支持、智能輔助等手段相結合,縮短獨居失能農村老人突發就醫就診情況的物理距離和反應時間,借助遠程健康咨詢指導和緊急援助等方式提升安全保障。
其次,要結合社區和養老機構的職能定位,推動專業化服務向居家和社區延伸。農村老人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消費能力相對較弱,專門開設養老食堂、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成本都比私密空間較高,因此不妨充分發掘現有社區、村集體和養老機構的潛能,讓他們更多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以社區為例,作為社會組成的基本單元,社區本身就為廣大老年人“原居”安養提供了基本條件和環境,周圍也匯聚了各類服務主體。合理利用和鏈接社區資源,強化社區養老的依托作九宮格用,將“社區+物小樹屋業+養老服務”等模式嵌入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既能減輕運轉各類養老中心的資源投入力度,還能進一步加強社區層面養老服務供需銜接,引導“養老小樹屋顧問”服務、村(社區)“兩委”志愿服務者等更多社會力量規范有序參與,保障農村失能老人在熟悉的環境中能享受到連續、穩定、專業的高品質養老服務。
最后,還要根據每家每戶的情況,實施“一戶一策”適老化改造,為老人們提供安心舒心的養老環境。在增設養老床位的家庭,應有針對性地、量體裁衣地為老人們安裝呼叫器、活動檢測裝置,安裝起居欄桿、洗澡防滑墊等,為老人們的日常生活盡可能“掃除障礙”,科學合理優化原居養老環境。